隱于一隅的《廣饒北魏馬鳴寺根法師碑》

2012年07月18日 10:49作者:來源:大眾網(wǎng)綜合

    馬鳴寺始建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位于廣饒縣大王鎮(zhèn)后屯村。南北朝時期法門盛世,使其成為全國很有名的佛教寺院。自北周“滅佛”,導致逐代衰落,后廢毀。

   《馬鳴寺根法師碑》,亦稱《馬鳴寺碑》,是馬鳴寺遺址首件出土遺物。碑文題記為正光四年(523),為故根法師卒而悼立。又載,魏孝明帝三次改定碑尚且鐫刻?虝鴺O為精工。今碑面已剝蝕,仍字體剛勁,粗獷有力,字體結(jié)構緊湊茂密,左抑右昂,橫側(cè)生姿,筆調(diào)豐腴厚沈,轉(zhuǎn)折方折,波發(fā)飽滿銳利,側(cè)、掠、灣鉤之處則帶有弧形,可謂方圓對比富于變化,收剛?cè)嵯酀。大顯魏書風彩,具有較高的書法研究價值,是我國魏碑中保存比較珍貴的石刻作品。此碑現(xiàn)存于山東省博物館。

       【名碑故事】 <wbr>隱于一隅的《馬鳴寺根法師碑》

今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后院內(nèi)靜靜的豎立著一方古碑刻。此碑圭首,高一百四十五厘米,寬八十一厘米;額高三十一厘米,寬三十厘米;真書,二十二行,每行三十字,字徑約三厘米。無撰書人名。這方碑刻就是著名的《馬鳴寺碑》,亦稱為《馬鳴寺根法師碑》。當我第一眼看到"馬鳴寺"三字時,我感覺十分的熟悉,記得在某金石書中看到過這方碑刻,但一直不知道此碑現(xiàn)在下落,沒想到這方古碑靜靜的藏于此處.

《馬鳴寺碑》,北魏正光四年立于山東省樂安縣大王橋附近。樂安,據(jù)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置樂安郡,屬青州,其范圍基本屬于今山東廣饒境內(nèi)!恶R鳴寺碑》至清代以前基本是完好的,但清中期后開始出現(xiàn)斷紋,至咸豐,同治年間斷為三截。

該碑圭首中間豎列三字“馬鳴寺”,再下為一矩形框,內(nèi)有陽文八字:“魏故根法師之墓碑”。再下即是碑刻正文,碑文記載根法師一生事跡。20世紀初魏碑字體臨摹風中,此碑筆法雖未成為主流,然卻獨具一格,字體結(jié)構緊湊茂密,左抑右昂,橫側(cè)生姿,筆調(diào)豐腴厚沈,轉(zhuǎn)折方折,波發(fā)飽滿銳利,側(cè)、掠、灣鉤之處則帶有弧形,可謂方圓對比富于變化,收剛?cè)嵯酀睢?nbsp;

【名碑故事】 <wbr>隱于一隅的《馬鳴寺根法師碑》

 

關于《馬鳴寺碑》,《樂安縣志》雖有馬鳴寺的記載,但無碑文記錄,可見此碑在明代尚未被人注目,至清初始被人所重視。我們現(xiàn)在能見到此碑的最早拓本可能為乾隆時所拓。此碑乾嘉時拓本,僅首行上,末行中損泐三十余字。碑尚未斷。道光、咸豐時拓,自二行“白”下“雪”上起,至末二行第四字斜裂,又自二行“潤”字至八行“西”字裂成三角形,有明顯斷紋。至同治、光緒時斷紋經(jīng)過之處,字皆大損。此碑僅解放前藝苑真賞社等曾有影印。此本為端方舊藏本,有褚德彝跋尾,為乾隆吋所拓。

陸增祥撰《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十五中有“馬鳴寺根法師碑”條目,且后有完整碑文記載!栋谁偸医鹗a正》云:碑通高四尺九寸廣二尺七寸廿二行行卅字字徑一寸額寸魏故根法師之六字陽文上又題馬鳴寺三字均正書;

右馬鳴寺根法師碑斷裂為三首尾亦損師名關佚賴額字具存可據(jù)以標題之碑未詳所在文云府籍華涇當在關內(nèi)也駢文樸茂書法端歷李北海盡得奇妙是北碑之杰出者婉順下似迎字可鑽而不可入脫一可字伓即伾此用為丕未詳爽作緇作繢宇作穻寤寐變月旁為心峻緒上似昂藏二字俯作府籍作藉

 

 

 

 

 

 

 

北魏馬鳴寺碑及其曲折流轉(zhuǎn)經(jīng)歷

  供稿: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趙金)

  馬鳴寺,原名大梵寺或天王寺,始建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其舊址位于山東廣饒縣大王鎮(zhèn)后屯村西北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jù)記載,寺院建成后,香火十分旺盛,到故根法師主持時,寺院發(fā)展到鼎盛時期,規(guī)模宏大,僅養(yǎng)馬就有100多匹,每逢晚上百馬齊鳴,響徹云天,于是改名馬鳴寺。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故根法師去世。據(jù)說,孝明帝為悼念故根法師,決定在寺中立碑以傳頌其一生事跡,并對石碑進行三次改定后尚允許鐫刻,刻書極為精工。

  北周時期,“滅佛”運動盛行,馬鳴寺逐漸衰落。大約在清道光年間,寺院由一個叫三合法師的和尚主持,由于管理不善,僧徒胡作非為,危害鄉(xiāng)里。民眾氣憤難耐,于是放火焚燒馬鳴寺,故根法師碑被埋于廢墟中。

  歲月漫漫,不知何年何月,此碑在馬鳴寺舊址重新出土,故亦稱馬鳴寺碑。該碑呈圭形首,高167、寬87、厚21厘米,碑額上頂豎陰刻“馬嗚寺”3字,臨下正書陽刻“魏故根法師之碑”7字,皆為魏體楷書。碑文正書22行,每行30字,共約600字,字體結(jié)構緊湊,筆調(diào)豐腴厚沈,方圓對比富于變化,收剛?cè)嵯酀。梁啟超曾贊曰:“此書法極峭緊而極排豐奡,兩者相反而能兼之,得未曾有也。小歐學之,有其峭緊而無其排奡”,具有極高的書法研究價值,是我國魏碑中保存珍貴的石刻作品。

  明代《樂安縣志》對馬鳴寺進行了記載,但無碑文記錄,可見此碑在明代以前尚未被人注目,至清初始被世人重視。清同治年間,時任樂安縣令將馬鳴寺碑移至廣城書院保存。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知縣曾啟塤又將碑移置原處,但不久神秘失蹤。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邑舉人宋其端曾跋其拓片,方知此碑由大王橋村一青年私自藏存。后此碑被知縣強制查出,置于縣治書院。

  直到1933年,廣饒縣大王鎮(zhèn)王西學校把碑運到學校里,讓學生臨摹碑文,練習毛筆字。1937年日軍攻陷廣饒城。次年8月,日軍占領王西學校,使此碑安全受到威脅。為避免日軍劫掠古碑,1939年7月,廣二區(qū)武工隊放火燒毀學校,使石碑被掩埋在廢墟中而幸存。1940年冬,青州市一村民偷偷用馬車把石碑運走,企圖賣掉謀取高利。村民發(fā)現(xiàn)后將石碑追回,并存放在后屯村公所。1951年,石碑被壘砌在后屯完小的屋山墻上。直至1980年,后屯完小被拆除后,石碑被存放在后屯村委大院西屋。 1981年此碑被調(diào)往廣饒縣文物部門保存。1984年又被調(diào)往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珍藏至今。

  來源:東營市普查辦

責任編輯:陶云江

本文相關新聞

網(wǎng)友評論[點擊評論]

熱點圖片

>進入微博<